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校主页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成功主办“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2日 21:25 浏览次数:

中国社会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7月7日至9日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举办。经学术年会批准,由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皇冠hg0086客户端、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等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于2023年7月8日至9日举办。由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皇冠hg0086客户端院长包智明教授和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担任本论坛负责人。来自皇冠hg0086客户端、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出席了本次分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近100篇,经过严格遴选,最终有44篇优秀论文在论坛上宣读。

C719B

本次分论坛按照主题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设一位主持人和两位评议人。研究议题广泛,涉及公众环境关心、环境治理、乡村生态振兴、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环境政策等,体现了与会者们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现实关切。论坛开始环节,论坛负责人皇冠hg0086客户端包智明教授、河海大学陈阿江教授分别致辞。包智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环境社会学正迎来新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发挥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优势。陈阿江教授在致辞时表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迅速,作为专业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个好的态势,主题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

论坛负责人:包智明

论坛负责人:陈阿江

第一单元:环境关心:居民感知、评价与行动

本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卢春天老师主持,厦门大学的汪子臻老师和中国矿业大学的谭爽老师任评议人。11位学者汇报了研究进展。南开大学副教授王琰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后物质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影响。通过将社会不平等与环境可持续性联系起来,整合了两条研究路线,并考察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经济地位和后物质主义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讲师张冬月对国际通用的环境关心NEP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武先骐围绕村民亲环境行为的自发性何以激活这一基本问题,遵循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借助安徽宏村进行田野调查,深描激活农村居民自觉亲环境行为的全过程,并总结其实现路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杨春玉分析公众空气质量感知的时空异质性,并从气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信息传播四个方面探讨我国公众空气质量感知的影响因素。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卫子昊探寻在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的影响因素在近20年间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替变化的。福州大学讲师刘森林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社会经济地位为中介变量,分析性别角色观念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及其路径。华东理工大学副研究员胡开从政府满意度的角度探讨环境污染和环境行动之间的关系,使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分析中央/地方政府满意度与环境行动之间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博士生刘能毓讨论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公众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对中国长期环境管理工作的启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张明杨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剖析气温变化与健康资本、医疗成本之间的关系,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重健康视角考察了气温变化的健康折旧效应与医疗成本效应。上海开放大学教授王晓楠整合经济理性主导的物质供给系统、文化分析范式主导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范式主导的环境关心,基于社会实践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构建垃圾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张国磊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应通过“软硬兼施动员”,既依托行政权威推动环境政策走向底层实践,也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人情游说,使基层群众“强响应”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全过程。

第一单元主持人:卢春天

厦门大学的汪子臻老师和中国矿业大学的谭爽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汪子臻老师强调了文章的落脚点十分重要,鼓励跨学科,关注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和环境的结合研究。鼓励大家做感兴趣的研究。谭爽老师认为大家所使用的变量非常丰富和多元,应该更加关注实际的一些东西,从而提出一些更具有冲击力的问题。对中国环境治理政策提供切实的改进措施。

B1EF4

第一单元评议人:汪子臻

第二单元:环境治理:水域、草原与山区

本单元由中央民族大学任国英老师主持,福州大学的胡溢轩老师和湖州师范学院的罗亚娟老师任评议人。11位学者汇报了研究进展。南京邮电大学讲师郑娜娜通过观察“十年禁捕”政策背景下渔民上岸前后生计模式和湖泊生态之间的一系列活动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内蒙古大学讲师孟根达来基于实证案例系统回顾了我国草原生态治理的制度路径与实际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构建草原生态共建共治共享体系的路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申光明基于对一家石灰石工厂向我国华北某山村迁移过程的观察,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污染企业是怎样进入传统乡村并被村民接受的。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刘鑫从环境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渔民生计选择行为作为研究起点,选取河北省昌黎县C村为调查点,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制度背景下渔民的生计选择及其背后动因。青岛大学副教授石腾飞通过研究发现市场化、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与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环保公益组织、农牧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云南大学讲师杜香玉以西双版纳橡胶种植的诉求及行为选择模式为例,探讨了生计改善、生态保护与风险规避的关系。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蔡东源通过对四川秸秆治理实践的分析发现,秸秆处理难题需要从农政变迁与社会转型视角进行理解和回应,并从治理逻辑、政策设计和技术选取等维度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探寻解决方案。河海大学博士生吴迪遵循行动研究范式,深度参与ST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工作,在行动中获得知识,找到阻碍行动的因素,最终促发意识与行动的改变。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德营基于代谢断裂的理论视角并以云村为例,叙述厕所变迁前后的生态-社会互动状况。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王艳雪针对白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基于环境政策、市场需求、地方性生态知识,形成了农牧业循环生产模式。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蒋培发现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践逻辑实现了从“两次四分”到“两定四分”的嬗变。

福州大学的胡溢轩老师和湖州师范学院的罗亚娟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胡溢轩老师针对上述文章的研究主题、方法、思路创新等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同时为每篇文章未来可以改进之处提供了建议。罗亚娟老师提到个案研究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第二单元主持人:任国英

AB726

第二单元评议人:胡溢轩

第二单元评议人:罗亚娟

第三单元:生态振兴:乡村产业与绿色转型

本单元由河海大学陈涛老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刘娟老师和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老师任评议人。河海大学博士生李玲借鉴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与门槛模型,以南京溧水L社区内农户为中心,探讨农户屋顶光伏接纳事件中的经济与信任门槛跨越过程及特征。浙江财经大学严米平以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例,探讨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薛孟春发现四川省攀枝花市H村通过零碳设施建设,零碳景观打造和移风易俗等多种措施推进村庄的零碳建设。中南大学助理研究员田薇从风险感知的社会文化理论出发,分析A村村民当前弱性浅层次污染健康风险感知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南京大学博士生章智颖通过图片大数据,探讨了图片对于公众集体记忆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刘娟老师和上海开放大学王晓楠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刘娟老师对上述文章研究出发点和主题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要更注重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连接。王晓楠老师也就以上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等进行了细致点评和修改建议。

第三单元评议人:刘娟

第三单元评议人:王晓楠

第四单元:环境政策:差异评估与社会响应

本单元由浙江财经大学童志峰老师主持,安徽大学耿言虎老师和北京工业大学李阳老师任评议人。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汪子臻从法律机制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升公众环境服从。通过测试不同性质的治理规则对遵从性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海亮以环境社会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可观测-非可观测”和“自然-社会”两组维度为划分依据,梳理出环境社会学中“自然”概念的三种理想类型。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周宗康对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核密度分析与空间收敛模型揭示其区域差异与结构来源、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山西师范大学讲师胡忠魁以发生在淮北常村的铅污染事件为例,证明事件中集体行动的群体参与差异性是时势性事件作用的结果。西南民族大学讲师隋艺以共同体视角切入,在多元共建模式的框架下,以“改”、“学”、“练”、“现”为实践路径,社区居民实现了从“地缘共同体”向“精神共同体”的有效过渡。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石梓玉使用风险知识与风险可接受性两个变量考察风险认知,以风险预期与风险管理两个变量考察风险应对,发现不同的文化类型有差异化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应对模式。

安徽大学耿言虎老师和北京工业大学李阳老师对这一单元的文章进行了点评。耿言虎老师提到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研究主题也涉及各个方面。李阳老师也对上述每篇文章在写作规范、理论阐述、研究方法上都提供了细致的评价和详细的建议。

第四单元主持人:童志峰

第四单元评议人:耿言虎

436E3

第四单元评议人:李阳

在本次论坛讨论中,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丰富,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质性和量化研究,也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互联网文本数据、图片大数据等。理论层面积极建构中国环境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中国的社会实践合理吸收西方已有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明确的本土理论的创新意识。实践层面突破创新实践领域,从政策角度出发,提出针对环境问题的切实解决办法。四个单元的讨论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论坛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图文供稿: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初审:赵元梁    

  二审:卫 松

  终审:李 黎








Baidu
sogou